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10
  

  • 全选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 陈斯养,朱晓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具有时滞和分段常数变量的单种群收获模型的稳定性和Neimark-Sacker(N-S)分支的存在性以及稳定性.利用特征值理论给出模型正平衡态局部渐近稳定及分支存在的参数范围,当r=r0=b\[eb-2+((eb-2)2+4)1/2\]/2(eb-1)时,模型产生N-S分支;根据分支理论与中心流形定理,得到决定分支方向以及稳定性的具体表达式,证明了:若d<0(>0),则从平衡态分支出唯一稳定(不稳定)的闭不变曲线;通过实例与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可实现性和模型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 贾云锋,薛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强连续余弦算子族理论、压缩映像原理以及Gronwall-Bellman型积分不等式, 研究了建立在Banach空间上一类二阶半线性非齐次算子微分系统解的存在性等性质. 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存在唯一解并且解对初值具有连续依赖性;同时还证明了解的有界性,并对解进行了估计.
  • 马娜娜,赵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Quantale系统的概念,给出了Quantale系统的连续映射和同胚映射的定义,证明了同胚映射的逆仍为同胚映射.探讨Quantale系统的空间化和Q-Locale化,并在Quantale系统范畴和量子空间范畴之间建立伴随.证明了Quantale系统关于Quantale的Q-Locale是Quantale系统,Quantale系统的Q-Locale化是Q-Locale.建立了Quantale系统范畴和Q-Loc范畴之间的伴随.
  • 单晓伟,刘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1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完备格L,在Quantale中引入了L-模糊滤子的概念,并研究了L-模糊滤子的基本性质.在L是闭集格的条件下,得到了Quantale中的L-模糊滤子的等价刻画;在L是空间式Frame且Q是幂等左半可换Quantale的条件下,证明了LQ上的生成滤子映射是Quantale核映射,进而全体L-模糊滤子构成的Quantale FilL(Q)是LQ的幂等的商Quantale;在Quantale中定义了L-模糊滤子拓扑,并得到了Quantale同态关于相应的L-模糊滤子拓扑连续的结论.
  • 陈香莲,白亚丽,苏贵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多联苯链的概念加以推广,给出偶多边形联链的概念,讨论了关于Merrifield-Simmons指标的极值问题.利用递归公式,将偶多边形联链按指数大小合理排序.证明了偶多边形联链ZN(2n)、SN(2n)分别获得Merrifield-Simmons指标的极小、极大值.
  • 物理学
  • 沈壮志,刘文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24-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为工作介质,利用气泡的控制方程,模拟微气泡在驻波声场中运动特性,分析了Bjerknes力对气泡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声压下,同一位置或相同声压不同位置的气泡所受到的Bjerknes力的系数相差几个数量级,气泡在向声压波腹区域移动过程中,所受的主Bjerknes力先增大后减小,而次Bjerknes力一直增大,它们的作用使气泡在声轴周围形成一个圆环,声压越大,圆环越大.
  • 李晓莉,李岩,陈国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2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和传输矩阵法研究了Fibonacci序列一维准周期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果表明:此种结构的光子晶体在高频范围存在带隙;进一步发现当构成薄膜系的两种材料厚度相等,且膜系的非周期性较强即膜系的级数较高时,光子晶体较容易出现高频带隙.
  • 李璟民,郭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小麦颗粒的自动分类,采用二叉树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方法对小麦碰撞声进行识别分类.首先从时域和频域对小麦碰撞声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信号特征,然后利用二叉树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对小麦完好粒、虫害粒、霉变粒和发芽粒4类麦粒的识别均达到84.0%以上.该项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为小麦的自动识别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 化学与材料科学
  • 肖瑞娟,杨若琳,边小兵,周剑平,王振,崔君,谢海江,张栓,刘玉龙,刘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39-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聚乙二醇(PEG-4000)辅助下,利用水热法以硝酸铋(Bi(NO3)3·5H2O)和硝酸铁(Fe(NO3)3·9H2O)为反应原料,KOH为矿化剂,180 ℃反应6 h合成了不同形貌及尺寸的铁酸铋(BiFeO3)粉体,探索了PEG-4000的添加量(0、0.1、0.2、0.3 mmol)对反应产物形貌及尺寸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等对制备的BiFeO3粉体的相结构、形貌及光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0.1 mmol和0.3 mmol的PEG-4000,可以得到颗粒尺寸小、形貌规整的单相钙钛矿BiFeO3粉体,即适当的添加量对产物的形貌及尺寸影响较大.UV-Vis吸收图谱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粉体的吸收带边发生了蓝移.进一步以光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研究了制备的BiFeO3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所得粉体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催化效率提高.
  • 雷依波,吴少美,韩慧仙,豆育升,文振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44-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半经典的电子-辐射-离子动力学模拟(SERID)研究了螺吡喃分子开环反应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采用简化模型的螺吡喃(mSP)简化计算.开环过程中mSP分子首先经过一个圆锥相交点后变为顺式-反式-顺式-模型部花青(CTC-mMC)继而又变为顺式-反式-反式-模型部花青(CTT-mMC).这与实验中螺吡喃分子开环后由于第一个异构体顺式-顺式-顺式-模型部花青(CCC-mMC)不稳定而在很短时间内转变为CTC-mMC基本一致.模拟过程中亦发现CTC-mMC不如CTT-mMC稳定,体系经CTT-mMC后回到能量较低的CTT-mMC构型.mSP的3个C—C—C—C二面角随时间扭转的实时动力学过程验证了以前理论推测的反应机理,模拟得到的激发态寿命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 谢培培,李淑妮,翟全国,蒋育澄,胡满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49-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池Cs-ISE∣CsBr(mA), NaBr (mB) ∣Br-ISE测定了298.15 K温度下CsBr + NaBr + H2O体系在离子强度I=0.01~1.00 mol/kg范围内,离子强度分数yB = 0, 0.25, 0.50 和 0.75时的电动势,实验结果分别用Pitzer方程和Harned经验公式进行拟合,得到该体系的Pitzer二离子、三离子相互作用参数和Harned参数.拟合结果表明,Pitzer方程和Harned经验公式均能理想地适用于该三元盐水体系.
  • 鲁琦,高子伟,韩肖慧,李子美,孙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5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丙烯基溴改性的β-环糊精(β-CD)改性物(allyl-β-CD)与丙烯酸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引入活性基团羧基后与钛酸丁酯反应,将二氧化钛接枝于β-CD聚合物(β-CDP)链上,得到β-CDP/TiO2有机-无机杂化电流变材料.通过FT-IR表征表明材料中有机-无机两相以化学键的方式键连,XRD和SEM表明无机相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有机-无机两相高度相容.考察其电流变性能发现:β-CDP/TiO2杂化材料的屈服应力、剪切应力等电流变性能明显优于β-CDP和β-CD原料.此外,研究发现β-CDP/TiO2杂化材料的电流变效应与钛酸丁酯的加入量有很大关系,其中钛酸丁酯的加入量为40%时材料的电流变效果最佳.
  • 生命科学
  • 杨章民,王丽娜,杨雪艳,王红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5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PCP)信号通路中6种核心蛋白质(Frizzled、Flamingo、Vangl、Dishevelled、Prickle及Diego)的基本结构、在神经管畸形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人类神经管畸形患者中发现的相关突变位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接受Wnt信号通路刺激后这6个蛋白结合形成不对称性分布的膜复合物,经下游Rho/Rac信号通路来共同决定神经元的平面细胞极性及神经管的闭合.目前已在Frizzled、Vangl、Flamingo及Prickle 4个基因中发现了多个特异性错义突变,在Dishevelled基因中发现有SNP位点改变,Diego基因在神经管畸形中的突变不明.未来研究应在阐明核心基因与环境因素如何互作、核心基因SNP位点或突变如何影响其蛋白功能,从而参与神经管畸形发生方面进行突破.
  • 张九东,田先华,冯宁,任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6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生态因子对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杉醇含量与海拔高度、坡位、河距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的含量相关性显著;在海拔1 000~1 300 m的范围内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00 g/kg中生长的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显著较高.对11个因子进行主成份分析显示,影响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积累的因素依次为:有机质、氮、磷、钾、海拔高度、河距、坡位、植被类型、坡度、坡向、pH.在红豆杉种植中,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生态因子,可以提高紫杉醇的含量.
  • 周露,化文平,杨滢,王喆之,李翠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7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隆了丹参中萜类物质合成相关的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SmFPPS1, HQ687768),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异戊烯基转移酶的特征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功能互补分析显示,SmFPPS1不具有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geranylgeranyldiphosphate synthase, GGPPS)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SmFPPS1在丹参生长的各个时期具有一定的组成性表达,在其花期的各器官中主要在花中表达,而且其表达受到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和真菌诱导子信号的诱导.
  • 李哲涛,张静,谢佳,孙润广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7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苦瓜粗多糖,经DEAE-52纤维素层析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蒸馏水和0.1 mol/L NaCl进行洗脱,分别得到水洗苦瓜多糖(W-MCP)和盐洗苦瓜多糖(S-MCP).采用MTT法对这两种苦瓜多糖对人白血病系细胞K562体外增殖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其抗氧化(O2-·、DPPH和脂质过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W-MCP和S-MCP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强,48 h时抑制率趋于稳定,在72h、400 μg/mL下W-MCP和S-MCP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0.46%和28.61%;W-MCP和S-MCP对O2-·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58.52%和44.7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高清除率分别为19.01%和30.11%,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都较小,可见苦瓜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
  • 资源与环境科学
  •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8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PCC方法研究了山东省碳源与碳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0年,山东省碳源从59 456.08×104t逐年增加到144 961.60×104 t,年均增加13.07%,人均碳源从6.61 t增加到15.13 t,单位面积碳源由37.68 t/hm2增长到91.86 t/hm2,万元GDP的碳源由3.63 t降为2.88 t,说明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期碳汇由4 519.03×104 t降到4 230.18 ×104 t, 减少6.4%;人均碳汇由0.50 t降至0.44 t,单位面积碳汇由2.86 t/hm2降为2.68 t/hm2.由于碳源远大于碳汇,导致净碳源从2000年的54 937.05×104t上升到2010年的140 731.42 ×104 t, 增加156.17%.山东人均净碳源已经高于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3~7倍,也高于中国平均值,仅低于美国;单位面积净碳源值也高于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31.08~79.63倍.可以看出,山东省整体对外表现为碳源,碳减排任务艰巨.碳源持续增加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且产业体系具高碳特征;其次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类高碳能源所占比例过大.
  • 时建超,孙卫,张创,莫建武,丁磊,张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8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苏北盆地沙埝油田阜三段(E1f3)储层岩石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储层物性明显受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控制,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到席状砂,物性依次变差;压实过程损失的孔隙度为13.3%,早期石英次生加大与碳酸盐胶结损失孔隙度9.5%,长石、岩屑及填隙物溶蚀增加孔隙度11.9%,晚期石英次生加大与碳酸盐胶结损失孔隙度9.7%;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损失大于压实作用;对本区物性影响较大的沉积-成岩因素为粒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9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POT-4 VEGETATION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集,应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光合作用方程和造林成本法,模拟1998—2010年泾河流域固碳释氧量时间演变规律及价值量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固碳释氧功能与环境因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 泾河流域各植被类型的CASA模型有机质模拟值均处于实测范围内,其中,落叶阔叶林最高(317.36 g·C/(m2·a)),典型草原最低(98.71 g·C/(m2·a)).(2) 1998—2010年流域固碳释氧产量稳定,年均光合固碳总量为658.82×104 t,年均释放氧气总量为485.02×104 t,流域固碳释氧量季节变化特征较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3) 流域年均固碳释氧价值量达3.45亿元,其空间格局总体与降雨、光热因子分布特征一致.(4)由流域固碳释氧功能与自然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的相关性系数可知,气象因素(0.294)是固碳释氧时空演变的关键要素,地貌(0.114)和土壤因素(0.194)虽然重要但不是主导因素.
  •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
  • 赵武奇,郭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100-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Vc损失率为指标对苹果块进行欧姆加热烫漂工艺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电场强度、料液比对烫漂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65 ℃,加热时间90 s, 电场强度100 V/cm,料液比1∶5(g∶mL),该参数下Vc损失率均值为21.874%,PPO残留活力为0.07%,POD残留活力的为0.06%.
  • 邹柯婷,杨颖,邵红军,杜晓旭,杨闻,段玉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104-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辣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解析,分别鉴定为硬脂酸(1)、棕榈酸(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22E,24R)-麦角-5,22-二烯-3β-醇(4)、(22E,24R)-5α,8α-过氧-麦角-6,22-二烯-3β-醇(5)、(22E,24R)-麦角-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isolactarorufin(7)、(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7,22-二烯-6-酮(8)和(22E,24R)-麦角-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9) .其中化合物(1)、(2)、(3)、(4)和(5)均系首次从该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