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秦巴山区资源调查与地理过程研究专题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秦巴山区资源调查与地理过程研究专题
    常建霞,李君轶,李振亭,吴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1): 1-10.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 秦巴山区资源调查与地理过程研究专题
    余玉洋,李晶,曾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1): 11-20.
    利用CASA模型测算净初级生产力(NPP),在碳循环过程模型的基础上估算2000—2017年秦巴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使用净现值(NPV)法估算出2015年、2017年土壤有机碳的经济价值,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碳价值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秦巴山区植被NPP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5年植被NPP均值达到峰值;在空间尺度上,秦巴山区植被NPP呈现中间高、四周低,山区高于平原的整体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矿质化强度的影响,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秦岭山脉中段和大巴山区部分区域。采用净现值法估算秦巴山区2015年、2017年不同情景下土壤有机碳的价值量发现:在不同碳价和贴现率情形下,有机碳的价值量有很大差异,并且贴现率和碳价越高,价值量就越高;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单位面积价值量和价值总量也会不同,林地、草地的总价值量较高,而未利用地的单位面积价值量较高。将贴现率和碳价纳入到土壤有机碳价值量的估算中,不仅更切合实际情况,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设置合理碳价提供理论依据。
  • 秦巴山区资源调查与地理过程研究专题
    张碧桃,周忠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1): 21-31.
    根据2005年和2017年汉中盆地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定量分析汉中盆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7年,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三减三增”趋势,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建筑用地、果园和林地增加,发生转换面积为40 737.24 hm2,占总面积的9.42%;受城市化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耕地向建筑用地、林地、果园转换,新增建筑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增加面积5 878.8 hm2,说明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变化受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2005—2017年,受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结构转变的影响,汉中盆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6.226 9亿元,各项服务价值均表现为增加,最大增幅达到128.56%,说明汉中盆地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发展,但仍然需要密切关注耕地向其他用地类型转换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土地类型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上涨,受单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农用地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率大于森林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率;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好转。
  • 秦巴山区资源调查与地理过程研究专题
    张珊,查小春,刘恺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1): 32-39.
    借鉴地貌割切密度系数,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特征线提取技术,对秦巴山区流水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特征线的提取和分析,计算了流水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区的地貌割切密度系数,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流水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区的地貌割切密度系数分别为2.82、3.53和3.83,流水侵蚀剥蚀区的地貌割切程度为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区;秦岭南北侧流水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区地貌割切程度各有差异,尤以秦岭以北流水侵蚀剥蚀中山区差异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