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专题 主持人:周正朝
    张旖璇, 马岚, 薛梦华, 孙旭, 王福星, 李浩玉, 宋天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6): 1-10.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5

    为进一步探明坡面流水力学特性,通过室内定床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和坡度下不同粗糙度(0.2~0.6 mm、0.6~1 mm、1~1.4 mm、1.4~2 mm、2~3 mm粒径和光滑对照组)下垫面的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下垫面粗糙度的增加减缓了坡面流流速,增大了水深,且流速和水深均与流量、坡度和粗糙度因子呈良好幂函数关系;雷诺数在对照组达最大值,粗糙度的增加使流型趋于缓流;阻力系数随粗糙度呈正势变化,其与流量、坡度、粗糙度因子的幂函数回归关系较好;计算径流剪应力与实测径流剪应力在对照组下垫面的关系良好,粗糙度增加对实测径流剪应力的增加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土壤侵蚀机理和坡面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谢娟英
    谢娟英, 张建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2): 89-101.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03

    图卷积神经网络是图论与深度学习的交叉,已成为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介绍了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形成,梳理了两大类经典的图卷积神经网络:谱方法和空间方法,详细介绍了这两类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图卷积操作的核心理论基础,介绍了图卷积神经网络在各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图卷积神经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了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图卷积神经网络在野外环境下蝴蝶识别任务中的潜在应用。

  • 三支决策与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杨海龙
    刘盾, 高璐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11-2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06

    三支决策是粒计算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符合人类思维和认知特点,能有效处理实际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三支决策通过引入延迟决策,可以有效降低决策成本和代价,增强对不确定性决策过程的控制并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因此,融合三支决策思想的机器学习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介绍了三支决策基本模型;其次,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析了国内外基于机器学习的三支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再者,从研究问题、模型方法和应用背景等角度出发,聚焦于三支决策与聚类模型、分类模型、推荐系统、深度学习模型的融合,整理并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最后,对基于机器学习的三支决策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 生物医学大数据专题
    闫琴玲, 肖燕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5): 1-10.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021

    个体行为在突发性传染病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行为改变来减缓和控制突发性传染病传播的能力是应对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了解个体行为改变如何影响突发性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基于2009年甲型H1N1流感(A/H1N1)数据,建立基于社交网络的个体决策心理模型(LHBM),将个体行为改变率嵌入个体水平的传播动力学模型(IBMs),并研究个体行为改变如何影响A/H1N1的动态变化。然后,基于IBMs,应用基于序列蒙特卡罗的近似贝叶斯计算方法(ABC SMC)估计未知参数。结果表明:IBMs能更准确地描述A/H1N1的传播过程,揭示个体行为改变对A/H1N1暴发的影响。此外,媒体宣传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引导个体的行为改变,而且个体的积极响应对于缓解和控制突发性传染病至关重要。

  • 超声检测和声频工程专题
    张碧星, 张萍, 阎守国, 黄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6): 1-16.
    近年来,超声成像检测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波时间反转成像、超声相控阵成像、合成孔径成像、全聚焦成像、频散导波成像和超声多波成像这6种超声成像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表明:声波时间反转成像是一种自适应聚焦成像方法,在原理上不适用于非线性和耗散介质,需要适当改进才能应用。超声相控阵成像、合成孔径成像和全聚焦成像都是基于超声阵列的相位控制方法,能实现声束可调,随着电子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超声阵列成像将向三维实时成像方向发展。分析了频散导波和多波聚焦的成像特点,讨论了通过控制换能器各阵元激励信号波形来实现频散导波和多波聚焦成像的多种方法。总结了超声成像检测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融合多种成像方式和多信息成像方法将成为超声成像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为超声成像检测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 声信息处理和换能器设计及应用专题 主持人:贺西平
    姜兴刚, 邓康, 尹欣, 江培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2): 1-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304

    针对超声骨刀在手术过程中切割效率低和产生骨组织热损伤的问题,设计了具有二级放大结构的高载能超声骨刀。基于驻波理论的等效长度法,结合有限元仿真对其二级放大结构进行设计和优化,测试了其振动性能并进行了骨切割试验。结果表明:具有二级放大结构的超声骨刀的谐振频率为23 306 Hz,振幅为140 μm,骨切割表面平整且无损伤,满足临床手术需求。

  • 活性材料构筑及性能研究专题
    郭彪, 王贤雨, 李施慧, 刘芯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1): 1-1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201

    光催化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石墨相氮化碳(g-C3N4)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光催化材料,但高载流子复合率严重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通过构建核壳结构形成紧密且大面积接触的异质结,可有效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基于此,研究核壳结构的g-C3N4基异质结成为热点,通过介绍核壳结构的主要功能及核壳结构材料的应用,阐述g-C3N4基核壳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性能和优势,重点讨论g-C3N4基核壳异质结的构筑策略,包括水/溶剂热法、超声辅助自组装法、热处理法,并归纳总结合成过程中g-C3N4的生长机制,分析g-C3N4基核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新型高效g-C3N4基核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 旅游经济研究专题
    董亚娟*,张一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1-12.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00
    韧性与效率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熵值法与DEA-Tobit模型测度2010—2019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水平,并进行时空格局与障碍度分析,探讨其对入境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入境旅游恢复性增长路径机制。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整体向好,高韧性区域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但全国入境旅游经济韧性均值仅0.246 7,提升空间较大;入境旅游经济韧性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渐弱,H-H区辐射作用与L-L区扩散作用缩小,H-L区极化作用与L-H区空心作用增强;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市场发育度和对外开放度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每提升1%,旅游经济效率提升0.243 2%,二者对入境旅游恢复性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 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及存储专刊 主持人:刘治科
    杨文兰, 徐莺歌, 雷志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4): 63-71.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312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体积变化较大,以及电极的导电率较低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性能,通过电化学沉积技术在酸处理后的商业碳布(carbon cloth,CC)上沉积了γ-FeOOH,得到了FeOOH和碳布的复合(CC-FeOOH)钠离子电池负极。结果表明:生长于碳布上的FeOOH呈现垂直交叉的纳米片结构,该结构有利于Na+在FeOOH纳米片之间快速穿梭。而碳布基底不仅增强了电极的导电性,还可防止充电和放电过程中FeOOH纳米片从电极的表面脱落。基于γ-FeOOH的纳米片形貌和碳布的良好导电性,电化学沉积3 h得到的CC-FeOOH-3h电极在0.1 A/g和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和500圈后比容量分别为684 mA·h/g和181 mA·h/g,即使在5 A/g的大电流密度下,电极依然保持了135 mA·h/g的比容量。所制备电极表现出高的比容量、长的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倍率性能,有望成为未来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候选材料。

  •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兆峰, 邱梦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1-1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1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设基础设施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考察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基础设施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均呈稳步提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类型介于中度协调与极度协调之间且较快地实现协调等级跃迁;耦合协调度省际差异显著,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空间异质性特征。2)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低”空间分布格局,且高、低耦合协调区分别呈空间“扩张-收敛”相背离的变化态势;考察期间基础设施滞后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分布于长三角城市群东部浙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城市分布范围逐渐收敛并向长三角北部聚集。3)基础设施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主要受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城市化带动力作用,二者协调发展由8项驱动力形成的经济运行与结构转型机制、政策调控与开放合作机制、人口集聚与消费拉动机制、人才保障与科技创新机制综合驱动。

  • 三支决策与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杨海龙
    索郎王青, 杨海龙, 杨涵, 姚一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1-10.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05

    在处理复杂问题、制定全面策略或做出关键决策时, 需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或多个维度进行思考与分析。三支决策即三元思维、三元方法和三元计算。遵循三支决策的原则,引入了双三元思维的概念及3×3方法与结构。通过双三元思维结合两个三元结构, 构建了一个3×3 方法与结构,从九个不同的角度或维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三级层次和三角形方法, 得到了两种不同的3×3方法一是在三级层次方法的基础上, 每一层以三角形方法考虑三个相关问题, 称为3 层× 3 角形方法;另一种是在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 每个顶点以三级层次方法考虑三个相关问题, 称为3 角形× 3 层方法。作为一个案例,可以将3×3 方法应用于可解释人工智能。借助Symbols-Meaning-Value (SMV) 空间的概念, 为3×3方法的九个元素赋予具体的语义。基于SMV 空间的3×3方法,从不同的层次来分析和解释智能系统所需的数据、假设、工作原理及结果。这为智能系统提供了解释的构建过程及结构,使得最终的解释更易于沟通、理解和接受。

  • 超声检测和声频工程专题
    许伯强, 邱彤彤, 岳圣尧, 徐晨光, 徐桂东, 沈荣和, 张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6): 17-29.
    为提升超声导波技术在板状结构中对损伤位置、大小和形状的精确检测能力,将全聚焦成像算法的低分辨率成像结果和多尺度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圆孔和裂纹两种损伤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高精度成像算法由卷积神经网络和反卷积神经网络两部分构成,利用神经网络的多尺度分析、非线性增强和多层级融合功能提升分辨率。在全聚焦成像算法成像结果的基础上构建网络训练数据库,对板中包含圆孔-裂纹双损伤以及圆孔-圆孔双损伤两种情况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像精度高,在精确定位损伤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获得损伤的精细特征。
  • 基因鉴定与分析专题
    张姝,张永杰,郝爱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5): 71-77.
    选用4种不同长度(1.0~5.4 kb)、高AT含量(72%~80%)的真菌线粒体DNA片段,通过比较4种PCR添加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二甲基亚砜(DMSO)、甲酰胺和镁离子)和4种KOD系列DNA聚合酶(KOD-Plus-、KOD-Plus-Neo、KOD FX和KOD FX Neo)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优化高AT含量DNA片段的PCR扩增体系。结果表明:当PCR体系中单独使用1种添加剂时,只有镁离子能够促进扩增,其他3种添加剂都不能产生预期扩增条带。BSA和DMSO对镁离子的扩增促进作用无负面影响,而甲酰胺会抑制镁离子的扩增促进作用。当镁离子存在时,4种KOD聚合酶的PCR体系均可获得预期的扩增产物;当缺乏镁离子时,使用KOD-Plus-或KOD-Plus-Neo聚合酶的PCR体系未能得到扩增产物,表现出对镁离子的依赖性。镁离子对高AT含量DNA片段的扩增具有促进作用,最佳使用浓度为1.75 mmol/L。研究结果为其他真核生物中高AT含量DNA片段的扩增提供了方法依据。
  • 体医融合与健康运动专题
    王世强, 郭凯林, 李丹, 王一杰, 王少堃, 胥祉涵, 吕万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5): 91-103.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302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衰弱指数评估中国老年人的衰弱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体活动水平对衰弱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的衰弱率呈上升趋势,在无衰弱老年人中,26.0%的人群由无衰弱状态转变为衰弱状态;在衰弱老年人中,则有19.89%的人群由衰弱状态改善为无衰弱状态;女性由无衰弱状态转变为衰弱状态的比例高于男性。在衰弱老年人中,低水平身体活动的比例逐年增加;低水平身体活动的老年人状态转变为衰弱的风险是中高水平老年人的2.59倍,同时衰弱状态改善为无衰弱状态的可能性下降62%。研究结果说明,低水平身体活动是中国老年人由无衰弱状态转变为衰弱状态的危险因素,中高水平身体活动有助于衰弱状态转变为无衰弱状态。

  • 生物医药材料与靶向治疗研究专题
    裴佳伟,王雪,黄倩,谭慎行,田野*,骞爱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3): 1-1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201
    小RNA是一类长度20~24 nt、通过RNA-RNA相互作用调控目标基因的非编码RNA,其作用靶点广泛,能够多途径调节致病基因表达,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热点。小RNA药物的研发依赖于RNA原料的获取,为此总结了化学合成、体外转录合成及体内生物合成3种小RNA合成方式,重点介绍了使用si-RNA结合蛋白表达siRNA、rRNA支架、tRNA支架及改良tRNA支架4种小RNA生物合成技术;提出利用杂合tRNA支架以生物发酵的方式能够大规模生产重组小RNA,该方法具有活性高、成本低、带有天然修饰、安全性高等优点,为临床RNA药物原料来源提供了备选方案。此外,归纳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14种小RNA药物以及当前在研小RNA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小RNA药物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加深对小RNA合成技术和小RNA药物研究进展的理解。
  • 基因功能研究
    杨沛欣, 刘奎, 李兴芬, 汪晴晴, 曹一博, 张凌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5): 1-11.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221

    通过对青杄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干旱响应基因PwRhomboid,分析该基因在耐旱方面的功能特性,为揭示青杄的耐旱机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对PwRhomboid的氨基酸序列和同源基因进行比对;利用RT-qPCR技术分析PwRhomboid对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响应情况;通过瞬时转化烟草叶片检测PwRhomboid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获得拟南芥和马铃薯的PwRhomboid转基因株系并进行干旱表型验证。研究结果显示,PwRhomboid的氨基酸序列在N端与其同源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大差异,在C端相似度较高,保守性较好;其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PwRhomboid的表达量经干旱、低温和脱落酸诱导后发生有显著变化,在成熟叶中表达量最高,其能够提高转基因拟南芥和马铃薯的耐旱性。经干旱处理后,与对照组拟南芥野生型和pCM1205株系相比,PwRhomboid过表达株系PwRhomboid-L1和PwRhomboid-L2的存活率更高,叶绿素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更高;在经聚乙二醇模拟干旱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株系PwRhomboid-L3、PwRhomboid-L4的马铃薯苗高更高。结果表明PwRhomboid的表达量会受到干旱等逆境和激素的影响,过表达PwRhomboid能够提高拟南芥和马铃薯的耐旱性。

  • 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题
    袁家德, 张杰, 王玉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6): 72-83.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31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均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攀升,多处良性耦合阶段,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向上则由“中部突出、南北部塌陷”向“中部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的空间分异格局演变。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强,且局部区域的空间异质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劳动力要素是影响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政府调控能力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力最强。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为长三角城市群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 材料合成与应用专题
    周冶锡,龚林波*,龚淑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3): 109-11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209
    基于呋喃和马来酰亚胺之间的可逆Diels-Alder(DA)反应, 成功制得一种通过热驱动而具备自修复特性的水性聚丙烯酸酯涂料,并对自修复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首先合成带呋喃官能团的丙烯酸酯单体(FEEMA),将其与常用的丙烯酸单体无皂乳液共聚合,得到稳定的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粒径测试。其次设计合成出能够水分散的、带聚醚链的双马来酰亚胺(D-400-BMI),使其与水性丙烯酸酯乳液进行Diels-Alder反应得到水性聚丙烯酸酯交联膜。利用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热法跟踪不同条件下的Diels-Alder反应和retro-DA过程,结果表明当聚合物中的FEEMA质量分数为30%、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质量比为1∶5时,由自制的较软链段分子D-400-BMI制备的交联膜有较好的修复性能。交联膜被划伤后,经140 ℃热处理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可对表面划伤和摩擦痕迹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此外,制备的交联膜还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在表面涂层划痕和微裂纹自修复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
  • 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及存储专刊 主持人:刘治科
    李方杰, 台启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4): 1-9.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306

    基于无机CsPbI2Br的碳基无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arbon based hole transport material free perovskite solar cells,C-PSCs)具有成本低、易制备和稳定性好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了空气环境下制备高效稳定的平面异质结CsPbI2Br C-PSCs的2种制备工艺。首先,通过对反溶剂材料的种类及用量、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浓度等参数的优化,在反溶剂为800 μL、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浓度为1.2 mol/L的条件下,采用一步溶液法成功制备了光电转换效率为9.87%的CsPbI2Br C-PSCs。其次,为摆脱一步溶液法对有毒反溶剂的依赖,引入低温预退火工艺,通过对预退火时间及温度、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浓度等参数的优化,在空气环境下,预退火温度为80 ℃、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浓度为1.6 mol/L且未使用反溶剂的条件下获得了10.52%的最佳光电转化效率,同时CsPbI2Br钙钛矿的退火温度可降低至240 ℃,并且未封装的器件在空气环境下显示出了较好的稳定性。

  • 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及存储专刊 主持人:刘治科
    魏镇邦, 刘升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4): 18-2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308

    为简化工艺流程并提高器件效率,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自组装效应,制备了非富勒烯正置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OSCs)的阴极界面层。相比传统的体异质结,通过顺序沉积法制备的准平面异质结活性层结构能更好地发挥PVP的自组装效应。通过接触角、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PVP的自组装迁移方向及过程,并从器件的光强依赖关系分析了PVP影响器件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基于准平面异质结构并以PM6:Y6为活性层的有机光伏器件中,引入PVP形成的自组装阴极界面层可使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1.32%,相比于参考器件其效率提高了25.5%。结果说明对于具有低沸点溶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准平面异质结活性层结构和非共轭聚合物自组装电子传输层的结合,将获得简单且效率更高的制备工艺。

  • 旅游经济研究专题 主持人:王兆峰
    孙一鸣, 刘培学, 张建新, 魏瑞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6): 123-133.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36

    大数据有助于细致揭示目的地区域内旅游者的迁移模式与空间特征。基于在线订购平台获取的游线大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西北地区旅游者流动和目的地间联系的网络及空间特征,挖掘区域社群结构,分析游线流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旅游流网络整体上松散且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边缘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部、陕西大部分地区和甘南地区,核心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西北地区内部由少部分节点掌握绝对网络权力,节点层级分明,各级节点对核心节点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的网络依赖性较高;西北旅游网络围绕着核心节点形成3个二级社群和8个三级社群,社群内部表现出较强的地域邻近性和行政地域性;西北地区旅游流受到目的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地区经济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最后,结合西北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旅游升级及区域发展的相关建议。

  • 神经系统及癌症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王斐,张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3): 11-20.
    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生存率低,其肿瘤微环境中高度的间质纤维化在胰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严重影响胰腺肿瘤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逆转胰腺癌纤维化肿瘤微环境已经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新思路。基于此,本文分别从靶向间质细胞(胰腺星状细胞和相关成纤维细胞)、靶向间质成分(胶原和透明质酸)和靶向纤维化机制(上皮-间充质转化、hedgehog信号途径和伤口愈合)三个方面综述了胰腺癌在抑制纤维化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当前纤维化研究中细胞与动物纤维化模型的构建进行了介绍,以期为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治疗提供参考。
  • 生物医学大数据专题
    陈亚丽, 雷秀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5): 11-2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022

    了解微生物-疾病关联不仅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而且可以促进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出一种基于结构深度网络嵌入的方法(NEMDA)来识别潜在的微生物-疾病关联。首先,通过整合人类微生物-疾病关联数据库(human microbe-disease association database,HMDAD)和Disbiome数据库,扩大微生物和疾病的数量以及已知的微生物-疾病关联关系。接着,将结构深度网络嵌入用于提取微生物-疾病二分网络的特征,并且引入微生物功能相似性、微生物相互作用谱相似性和疾病语义相似性、基于症状的疾病相似性,分别作为微生物和疾病的生物学特征。然后,将这3个特征结合构成微生物-疾病对的特征,并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最后,通过五折交叉验证和案例分析来评估NEMDA的性能,在五折交叉验证下,NEMDA表现良好,预测性能高于KATZMDA、NCPHMDA、LRLSHMDA、 PBHMDA 、NTSHMDA和BRWMDA 6种比较方法。哮喘、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的案例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NEMDA预测性能良好,其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微生物-疾病关联的工具。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专题 主持人:周正朝
    边熇, 朱冰冰, 黎珩, 王蓉, 唐馨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6): 47-5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9

    泥沙连通性是表征泥沙在地貌单元间物理级联关系的重要参数,探讨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揭示流域内部水沙动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延河流域1990—2019年土地利用与径流输沙量等数据资料,结合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 IC)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连通性时空分布的影响及与径流输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加之少量的建设用地扩张。2)1990—2019年,延河流域IC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降低17.85%。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扩张可有效降低泥沙连通程度,且退耕还林还草具有长期生态效益。3)IC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增加趋势。流域中部是主要退耕还林还草区和建设用地扩张区,也是泥沙连通性明显下降区;流域西北部泥沙连通性较高,且随土地利用变化降幅较小;流域南部泥沙连通性低。4)IC与输沙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适用于流域输沙预测。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流域泥沙输移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布局和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 生物医学大数据专题
    王逸豪, 黄敬英, 范勤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5): 25-3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023

    特征选择中特征数量和分类精度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看作是一个多模态多目标优化问题,但现有大多数多模态多目标进化算法对于高维优化问题的求解存在搜索能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因果模型和多模态多目标进化算法的两阶段特征选择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使用因果模型对数据进行特征选择以便降低问题维度;然后使用多模态多目标优化算法搜索具有多模态特性的特征子集。为验证所提算法性能,它被用于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特征选择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两阶段特征选择方法不仅融合了2种不同方法的优点,而且能为术中低体温预测提供更多决策支持。

  • 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谢娟英
    雷磊, 魏小龙, 梁俊, 董倩, 肖樟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85-9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12

    输电塔作为整个电力传输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及时对输电塔进行检测保证塔基的稳固以保障后期的使用。针对无人机采集到的输电塔图像存在背景复杂、背景与目标塔基对比度低、小目标及塔基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7的输电塔塔基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无人机采集不同地形地貌的输电塔图像,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然后,在原始YOLOv7的Backbone层中加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注意力机制,以提高输电塔塔基特征的提取能力。最后,引入WIoU v3代替原坐标损失函数CIoU,以提高目标检测任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该数据集上,使用改进后的YOLOv7算法与目前主流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中所提算法的mAP值高达99.93%,比原始YOLOv7提高2.19%,FPS值为37.125,满足实时检测需求,算法的整体性能较好。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在塔基检测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后续塔基区周围水土情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纳米生物分析专题 主持人:王周平
    宋芷仪, 王周平, 马小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1): 62-69.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206

    表面增强拉曼可作为单细胞氧化损伤的一种检测手段。以铜离子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为模型、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为检测手段,建立了用以表征细胞损伤的拉曼光谱方法。通过制备经多肽修饰的金纳米花作为拉曼增强基底,使其能够进入细胞并达到信号增强的效果。利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基底对细胞的损伤程度,确定基底质量浓度为160 μg/mL。进一步利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验证Cu2+对细胞的氧化损伤,证实经Cu2+诱导后细胞出现明显的损伤和死亡现象。最后,建立了Cu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获得不同条件下细胞所呈现的拉曼光谱,发现经氧化处理后,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内的糖类、核酸、脂质和蛋白质等物质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对机体造成损伤。

  •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专题
    徐佳慧,赵晓亭,毛凯涛,王国栋,谭伟明,舒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3): 71-83.
    受全球工业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固着生长特性的植物面临着多种非生物逆境的威胁,而种子在各类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顺利萌发,对植物的繁殖与地理分布、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等极其重要。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生物逆境协迫下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在盐胁迫、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胁迫、干旱胁迫、荫蔽胁迫、渗透胁迫和淹涝胁迫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下,植物通过介导激素、活性氧及能量代谢通路调控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并讨论了三大通路之间的互作,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总结种子萌发过程中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主要调节模块/基因功能,为农业生产及环境改造中的育种设计提供参考。
  • 三支决策专题
    索郎王青, 杨海龙, 姚一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3): 7-1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2102
    给出了三元思维的概念, 从三元思维角度介绍了三支决策的基本思想,即通过3个独立且相关的部分来解释和处理一个整体, 将一个整体合理地分为3个部分, 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处理每个部分, 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效果。 然后, 综述了三支决策的几种相关模型及具体应用。 最后, 从模型与应用两方面回顾了三支决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专题研究
    郑哲民,邓维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4): 77-78.
    记述采自广西九万大山地区蟾蚱属一新种, 即断隆蟾蚱 Hyboella interrupta sp. nov., 该新种近似于长背蟾蚱 Hyboella longinota Zheng et Jiang, 主要区别为: 1) 头顶宽略大于一眼宽; 2) 前胸背板沟前区侧隆线短, 直; 3) 前胸背板后突不到达或刚到达后足股节的顶端; 4) 后翅不到达前胸背板后突的顶端, 仅到达后足股节的中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专题 主持人:周正朝
    张龙齐, 贾国栋, 吕相融, 雷自然, 刘锐, 张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6): 11-2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6

    基于模拟降雨试验探讨坡面土壤侵蚀坡度效应的作用机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协变量分析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坡度对径流深和侵蚀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坡度效应与土壤质地、坡面侵蚀方式密切相关。砂质壤土坡面,土壤入渗量和坡面径流均受坡度的影响,入渗量最小值与径流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5°坡面处;砂质黏壤土坡面,25°和15°坡面土壤入渗量较大、径流量较小,20°和10°坡面土壤入渗量较小、径流量较大;黏壤土坡面,20°和25°坡面入渗量较大、径流量较小,10°和15°坡面入渗量较低、径流量较高;壤质黏土坡面,不同坡度下土壤入渗量与径流速率近似一致,土壤入渗量几乎不受坡度的影响。(2)坡度与侵蚀动力参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砂质壤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砂质黏壤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最大值出现在20°坡面;黏壤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壤质黏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在15°~25°坡面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 生物入侵与资源保护利用专题 主持人:刘刚
    蔡琦琪, 安明态, 余江洪, 田力, 吴墨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1): 90-102.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209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是一种较原始、较古老的单维管束植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预测不同气候背景下华南五针松的分布变迁对其野生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有的华南五针松分布点和气候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华南五针松适生区及未来变迁规律,并通过气候变量贡献值、置换重要性值及刀切法揭示影响华南五针松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特征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995,模拟结果可靠;最暖季度降水量是影响华南五针松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当前时期,华南五针松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北部、广西以及贵州南部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7%。在未来不同气候背景下,华南五针松适生区的面积和分布发生显著改变,2041—2060年,其总适生区面积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61—2080年,其总适生区面积随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将广西除南部外的其他地区、广东西北部、贵州南部边缘等华南五针松的稳定适生区作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点保护区域,并对广西南部边缘、广东南部等区域进行优先保护。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南五针松应对未来不同气候变化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偏振光谱成像专题 主持人:任立勇
    胡浩丰, 李天赐, 申凌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6): 1-11.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327

    散射介质中的可见光偏振模拟数据集较为匮乏,这限制了开发和验证散射介质中偏振成像算法。针对此问题,分析了散射环境中的散射退化、光照等对偏振成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散射介质中偏振图像模拟方法。首先采用物理渲染器精确模拟光的传播路径,得到经偏振滤波片的无退化偏振图像;之后利用真实散射环境数据集(水下及雾天环境),计算不同环境下的散射退化参数;最后结合散射退化模型得到不同偏振态下的模拟散射退化图像。结果表明:模拟数据集准确反映真实散射环境中的图像特征,偏振度和偏振角图像有效呈现了真实散射环境中的退偏现象。相应的模拟偏振图像为分析散射介质中目标和背景的偏振特性提供了可靠基础,也为改进偏振去散射算法提供依据。

  • 基因功能研究
    韩凝, 李甜, 李凤娇, 唐彩彩, 张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5): 42-5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225

    毛茛目植物花器官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是研究花器官形态与遗传进化相关问题的理想植物类群。通过综述毛茛目植物花器官形态的多样性,结合毛茛目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芸香唐松草(Thalictrum thalictroides)、蓝花耧斗菜(Aquilegia coulela)、黑种草(Nigella damascena)、花菱草(Eschscholzia californica)等几个代表物种的花发育研究现状,阐述了当前MADS-box基因家族A、B、C、D、E类基因的功能及其下游靶基因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毛茛目植物花发育的研究切入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旨在丰富对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花器官发育分子调控途径的理解。

  • 三支决策与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杨海龙
    徐伟华, 丁一, 邓彪, 张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37-4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08

    针对区间值犹豫模糊信息系统,提出了两种基于区间犹豫模糊多粒度粗糙集的三支决策模型。首先,借助多粒度粗糙集理论,提出乐观和悲观区间犹豫模糊多粒度粗糙集模型。其次,引入区间犹豫模糊连续交叉熵的概念,用TOPSIS方法来计算对象在不同情况下的条件概率。基于此,定义区间犹豫模糊决策理论粗糙集并给出相应的三支决策规则。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这两种模型对目标评估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决策方案,并且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 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及存储专刊 主持人:刘治科
    黄洛, 张楠, 江瑞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4): 55-62.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3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掺杂对MoS2析氢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掺杂元素为第4周期过渡金属时,掺杂对MoS2的平面、Mo边缘及S边缘析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MoS2的边缘析氢性能远优于平面析氢性能,而S边缘的析氢性能高于Mo边缘。无论掺杂还是表面吸附过渡金属原子均提高了MoS2平面的析氢性能,但是不同元素掺杂对S边缘和Mo边缘析氢性能的影响不同,计算结果表明Co掺杂MoS2的平面、S边缘、Mo边缘具有最优的析氢性能,氢吸附的自由能变化分别为0.01 eV、-0.03 eV和0.07 eV。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专题 主持人:周正朝
    陈薪伊, 史扬子, 杨扬, 黄婷婷, 刘瑛娜, 张光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6): 25-3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7

    在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选择7条代表性切沟,以激光扫描法(laser scanning,LS)和实时动态差分(real-time kinematic,RTK)GPS的测量结果为基准,评估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摄影测量法对切沟及切沟侵蚀的测量精度。与LS和RTK GPS相比,SfM摄影测量法所测各切沟DEM总体差异不大,平均高程差值为-0.162~0.436 m;SfM摄影测量法对切沟长度、表面宽度、周长和面积的测量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基本不超过±7%;所测深度和体积的相对误差较大,介于-37.4%~18.0%。与RTK GPS所测切沟侵蚀相比,SfM摄影测量法测得的切沟侵蚀空间分布和形态参数变化均十分接近。研究结果证实,SfM摄影测量法可作为一种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于黄土高原的切沟和切沟侵蚀监测。

  • 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谢娟英
    程昊, 韩笑, 任建雪, 闫奥煜, 王会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63-7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10

    现有对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分子亚型三分类的研究依赖于LGG医学影像数据,数据样本少且难获取导致模型较难学习到LGG分子亚型之间的差异,降低了模型的分类性能。基于此,提出了LGG分子亚型三分类方法MODDA,利用基因注意力网络提取LGG多组学数据的重要特征,使用嵌入网络处理临床数据得到临床数据特征;将临床数据特征与组学数据重要特征进行融合,采用密集深度神经网络进行LGG分子亚型分类。实验结果表明,MODDA的分类性能优于现有LGG分子亚型分类方法,并且在外部验证数据集上也表现出较好的泛化性能。此外,对卡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基因进行了富集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术语和生物学途径分析,有助于LGG的个性化治疗。

  • 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谢娟英
    王伟, 吴世玉, 刘栋, 梁慧茹, 史进玲, 周运, 张红军, 王鲜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76-8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11

    蛋白质-配体的结合亲和力预测是药物重定位回归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有效预测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减少药物发现的时间和成本。由此,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块(LSTM)和注意力机制模块(attention)提出了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DLLSA)。模型由嵌入LSTM和空间注意力模块(spatial-attention)的卷积网络并行模块构建,其中LSTM模块针对蛋白质-配体接触特征的长序列信息,spatial-attention注意力模块聚集接触特征局部信息。采用PDBbind(v.2020)数据集进行训练,CASF-2013和CASF-2016数据集进行验证,模型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相比于PLEC模型分别提高了0.6%和3%,实验结果显著优于其他相关方法。

  • 人工智能专题 主持人:谢娟英
    李佩, 王伟, 刘勇, 王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3): 120-12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015

    在消费金融服务场景下,存在用户逾期还款的情况。在逾期协商还款过程中,少量用户篡改图像凭证,实现不当得益。这些篡改集中在个人信息、印章、出具单位等具有很强的上下文语义联系内容上。基于此,在传统空域直接像素空间RGB和频域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 transform,DCT)作为判别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了文字块、印章块的位置关系和反卷积网络,实现了一种包含语义关系的端到端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在天池2022年“真实场景篡改图像检测挑战赛”的数据集上,相对于传统模型平均交并比有3.97%的提升,在实际凭证图像篡改判断中,提升了3.7%的篡改检测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