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5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10
  

  • 全选
    |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王兆峰, 邱梦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1-1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设基础设施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考察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基础设施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均呈稳步提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类型介于中度协调与极度协调之间且较快地实现协调等级跃迁;耦合协调度省际差异显著,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空间异质性特征。2)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低”空间分布格局,且高、低耦合协调区分别呈空间“扩张-收敛”相背离的变化态势;考察期间基础设施滞后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分布于长三角城市群东部浙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城市分布范围逐渐收敛并向长三角北部聚集。3)基础设施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主要受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城市化带动力作用,二者协调发展由8项驱动力形成的经济运行与结构转型机制、政策调控与开放合作机制、人口集聚与消费拉动机制、人才保障与科技创新机制综合驱动。

  • 郑群明, 陈奕昊, 余丽娜, 王晓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15-2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风景道是促进沿线区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旅游风景道的视角,从时空层面分析沿线区域2015年、2019年和2021年交通优势度和乡村振兴的演化特征,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厘清两者的空间适配性。结果表明:旅游风景道沿线区域交通优势度不断提升,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禀赋是造成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各区域乡村振兴综合值呈增长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倒“U”形格局,区域之间和维度之间存在发展差异;交通优势度与乡村振兴在全局上呈现良好的空间适配性,两者的空间适配性可划分为高适配型、交通优势度滞后型、乡村振兴滞后型和双滞后型四类。

  • 庞玮, 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27-3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认定的城镇内街区品牌,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的生活追求,激发文旅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聚势赋能。对接城市空间质量理论,在系统总结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旅游休闲街区的本质是休闲需求升级和功能体验优化在街区建设中的实践,是街区空间的休闲化升级;现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呈现出传统文化为主、城市中心居多、侧重地方文化主题的游览体验与零售业态布局等特征;未来发展应重点关注地方性的文化传承、更新性的空间安置和系统性的保护运营这三条理论与实践路径。地方性的文化传承应重点强调区位、场所和地方感,更新性的空间安置应围绕空间的人本、功能与活力展开,系统性的保护运营则应重视要素的整合、优化与控制。

  • 沈娅, 唐健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38-51.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3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性因素。研究发现:1)武陵山片区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非遗“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显著,传统村落“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从空间距离上看,二者错位关系明显;2)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二者的空间分布偏好不同,影响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二者对不同因素的响应既有要素综合性也有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3)武陵山片区非遗空间分布受人文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显著,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差异性突出,对异质性因素的响应差异是导致非遗和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错位关系的原因。

  • 唐健雄, 吕悦, 马梦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52-65.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模型和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湖南武陵山片区2011—2021年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质量增速快于规模,但规模整体高于质量;空间上,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异格局,武陵源、永定和凤凰作为质量-规模“双高区”成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领头羊”。2)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空间错位现象,空间错位程度以2015年为节点呈先降后升态势;空间错位方向由以规模优先的正向错位区为主转变为以质量优先的负向错位区为主;空间错位等级由高到低呈现“金字塔”结构,低错位区数量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3)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旅客周转量和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产生负向影响,旅游人口密度对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产生正向影响。

  • 城市设施空间分布及优化研究
  • 刘晓芳, 于琪, 陈立青, 赵宇, 滕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66-7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人本主义理念,从城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主要服务群体的需求出发,从需求目标、模型评价、反馈评价3个层面,构建交通便捷度、道路旁站点供需指数、用地内站点供需指数等评价指标及定量化评价模型,以厦门市厦门岛爱心驿站为例,研究城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并通过主要服务群体反馈评价服务站点对服务群体需求的满足程度。结果表明:厦门岛服务站点交通便捷度空间分异显著;分布在城市支路和主干道/快速路旁的服务站点数量供需基本平衡,次干道旁的站点呈轻度供不应求;居住、商业设施、商务设施、交通设施四类用地内服务站点的供需匹配度相对较好,教育科研、文化设施和体育、医疗卫生等用地的供需匹配度相对较差,服务群体对各类用地满意度评价与供需匹配状态基本契合。建议从制定规划建设标准、统筹站点规划布局、盘活存量更新改造等方面优化城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布局。

  • 闫嘉慧, 马蓓蓓, 党星, 袁水妹, 薛东前, 宋永永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78-92.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医疗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基于适配性理论,构建城市医疗资源与居住人口的空间适配性分析框架,以西安主城区为案例,采用医疗资源POI数据,通过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区位关联度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等探讨西安城市医疗资源的空间集聚模式、尺度阈值及与人口规模的空间适配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城市医疗资源整体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结构和城市主发展轴依赖的特征,具有CBD性质的高水平开发区和卫星城的集聚效应显著。各类医疗资源集聚强度峰值所对应的特征尺度具有一致性,均为将研究区等面积抽象成圆形时对应圆直径的约1/4。城市医疗资源与居住小区的双向区位关联模式呈“非对称”结构,大型公共医疗资源在人口配置中的先导性效应显著。西安城市医疗资源与人口规模的适配关系整体上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圈层衰减结构,不同类型医疗资源在不同城市圈层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体现了在城市宏观规划和市场资源双重配置下,医疗资源分级诊疗体系间的补偿替代效应及空间表现。

  • 薛东前, 邓杨宁, 王怡婕, 宋永永, 马蓓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93-108.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娱乐业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基于2010—2020年西安市文化娱乐业POI数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对称和等级视角探讨西安市文化娱乐业空间结构演化规律,揭示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10—2020年西安市文化娱乐业由市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呈多中心化态势,其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明显的对称与等级规律。各类型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交通因素、人口因素、区域经济、商业区位、产业政策5个维度多种因子耦合作用的结果。基础型因子、发展型因子、辅助型因子分别通过供需机制、触发机制和强化机制作用于文化娱乐业热点的空间布局和区位选址。

  • 李少帅, 刘晓煌, 张超, 靳京, 曹文静, 禄竸, 张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109-119.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数学模型和情景模拟,形成弹性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对促进生态脆弱农区生态、农业和经济用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为例,采用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和提取生态源地,耦合NSGA-Ⅲ(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Ⅲ)和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基于4种情景模拟形成具有弹性的生态脆弱农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基于NSGA-Ⅲ可以快速形成研究区多目标下的Pareto解集,且解集内的各目标效益均优于2020年土地利用效益值。生态安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优先发展和经济优先发展情景存在其他两项目标效益提升不明显的情况。相对来说,最小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均衡效益发展情景可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更高、更均衡的综合效益。制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时,在参考各情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布局的基础上识别土地利用协调冲突区,有助于形成弹性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以适应区域可能发生的内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变化。

  • 杜勇强, 常婷婷, 陈晓安, 王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4): 120-129.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41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0.30、0.45、0.60和0.75 kg/m2)和不同还田方式(粉碎覆盖还田(crushed mulch reversion,CV)、粉碎翻耕还田(crushed tillage reversion,RT)、覆盖-粉碎翻耕还田(mulch-crushed tillage reversion,CR))下地表产流产沙变化过程,分析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不同还田量下地表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在相同还田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产流时间有显著影响,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初始产流时间、产流稳定时间均增加;在相同秸秆还田量下,CV和RT产流时间差异不大,CR推迟产流时间最明显,CR初始产流时间比对照组推迟19.42~55.17 min。2)在相同还田方式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地表径流初始产流强度、稳定产流强度减小,地表总产流量显著减小,其中RT、CR在0.60 kg/m2与0.75 kg/m2还田量时地表总产流无显著差异;相同秸秆还田量时,CR减流效益显著大于CV、RT,初始径流强度较对照组减少23.64~44.04 mm/h,地表总产流量较对照组减少55.74%~98.92%。3)在相同还田方式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产沙强度不断减小,地表总产沙显著减小,3种还田方式下还田量在0.60 kg/m2与0.75 kg/m2时地表总产沙无显著差异;相同秸秆还田量下,CR减沙效益大于CV、RT,较对照组减沙效益为93.73%~99.99%。可见,0.60 kg/m2覆盖-粉碎翻耕还田为最佳还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