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5-06
  

  • 全选
    |
    旅游经济研究专题
  • 董亚娟*,张一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1-12.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韧性与效率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熵值法与DEA-Tobit模型测度2010—2019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水平,并进行时空格局与障碍度分析,探讨其对入境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入境旅游恢复性增长路径机制。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整体向好,高韧性区域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但全国入境旅游经济韧性均值仅0.246 7,提升空间较大;入境旅游经济韧性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渐弱,H-H区辐射作用与L-L区扩散作用缩小,H-L区极化作用与L-H区空心作用增强;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市场发育度和对外开放度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每提升1%,旅游经济效率提升0.243 2%,二者对入境旅游恢复性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 徐琼1,程慧2,3*,钟美瑞1,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12-2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测度2009—2019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采用改进Markov链检验其是否呈俱乐部趋同分布,并探讨其时空趋同特征,最后结合System-GMM模型探明影响中国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旅游效率“东高西低”,时序演变剧烈,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在短时段下,中间等级旅游效率更容易向上转移,而长时段下,两极等级旅游效率更容易向下转移;在不同邻域水平下,大多数省市与其邻域效率转移方向基本一致,只有部分东部和旅游热点省市摆脱邻域低效率拖累,而少数西部省市跌入低效率“陷阱”;产业结构、旅游交通、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集聚、旅游基础设施对旅游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影响机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 王兆峰*,李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24-36.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轨迹等方法,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效率,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面板VAR模型,探讨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的双向动态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演变方面,旅游效率重心轨迹大致呈“倒V”形变化,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2)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3)旅游效率和生态环境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生态环境对旅游效率发展具有收敛性的阻碍作用,旅游效率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发散性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对旅游效率变动的影响更大。
  • 罗文斌*,楚雪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36-4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发展经历了失调期、初级协调期、协调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速度相一致。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提供科学量化的技术指标,丰富和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系。
  • 柯景怡,周子涵,张高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47-59.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新型节点的概念,以深圳国内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扩充旅游节点的选取范围,利用问卷调查采集行程信息,构建有向旅游流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揭示深圳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为目的地、运营商、旅游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参考。结果显示:(1)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并不局限于传统节点,新型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表现出优异的控流能力;(2)每条热门旅游线路中都包含新型节点,传统节点仍作为旅游起点,但不再是旅游终点,旅游者更倾向于将最终行程安排在文旅商综合体;(3)深圳旅游流存在核心-次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节点集聚效应显著;(4)从空间结构看,深圳旅游流呈现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主要集中于南部的南山、福田、罗湖3个区,尤其是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 程慧*,游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59-70.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马艳艳, 薛东前*,宋永永,弓颖,庞先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70-84.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泰勒指数(Theil index)、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9年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格局,揭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从区域差异看,2010—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意味着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很有可能存在各自的核心省(市、自治区),形成“核心-外围”结构。(2)从空间分布看,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稳定性达51.61%,其中艺术表演业的空间集聚水平稳定性最高,动漫业次之,娱乐业最低。(3)文化产业及各行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娱乐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显著,艺术表演业次之。(4)科技因素既能促进本省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带动相邻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动漫业而言尤为显著;人力资本对相邻省(市、自治区)娱乐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强于艺术表演业和动漫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对本省艺术表演的促进作用强于动漫业和娱乐业,对相邻省(市、自治区)艺术表演业的影响也强于上述其他行业。
  • 康晨晨,黄晓燕*,夏伊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84-97.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红色文化遗产5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设定详细的指标赋分方法与分级分类标准;通过对陕西省1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案例测评,进一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能够较好地描述和刻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现状,可为多类别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土地高质量发展研究
  • 杨波1*,党丽娟2,刘艳华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97-108.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密云区承担北京市疏解整治任务的不断深入,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对该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刚性越来越大,应用ArcGIS软件,采用分步式计算方法测算了密云区各乡镇后备适宜性建设用地面积、开发利用潜力与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划定适宜性集中建设空间。结果表明:(1)密云区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总面积达到79.99 km2,占区总面积的3.59%,主要分布在区西南和东北部,其中西南部最为集中且相对连片,适宜大规模开发。(2)根据已有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密云区各乡镇可分为高强度-高潜力区、高强度-低潜力区、低强度-高潜力区和低强度-低潜力区4类;高强度-高潜力区和低强度-高潜力区应作为未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开发建设地区,尤其是高强度-高潜力区应进一步加强其核心及支撑作用,促进其他地区人口和产业向该区集聚从而达到消减建设用地、提升生态功能的目的;低强度-高潜力区是密云区发展的第二动力来源,其发展目标是地区的生态涵养与产业发展相协调。(3)以适宜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乡镇“强度-潜力”分类为基础划定集中建设空间,该类区域面积为482.19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1.66%,此范围将是密云区未来城镇发展的重要空间。
  • 李子君1,郭佳怡1,王海军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108-121.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沂蒙山区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利用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明显。林地的土壤容重最小,砂粒含量最少,黏粒含量最多,土壤含水量较高,而园地正好相反;耕地土壤容重较大,砂粒和黏粒含量都较少,土壤含水量最高,而草地正好相反。(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土壤pH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钾含量均较高,而速效磷含量均较低;林地的土壤全磷含量最低而速效钾含量最高,草地正好相反;耕地和园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钾含量均较低,而全磷、速效磷含量较高,耕地的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园地的最低;研究区域耕地和园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处于相对缺乏状态。(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指数为SQI林地(0.64)>SQI草地(0.51)>SQI耕地(0.35)>SQI园地(0.23),土壤全氮含量是限制研究区域耕地、园地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4)由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全氮含量构成的最小数据集(MDS)能够替代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评价研究区域土壤质量。
  • 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专题
  • 靳晓,邱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121-130.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以模糊数为目标函数的模糊线性规划问题,建立了一种模糊数值目标函数的模糊线性规划新模型。该模型通过定义新的辅助函数将其转化为经典线性规划问题,再通过经典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方法进行求解。与已有模型相比,该模型更具一般性,且计算简单。选用投资问题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数值算例说明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 傅丽1,覃锋1,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2): 130-138. https://doi.org/10.15983/j.cnki.jsnu.2023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Clifford半群序和理论,根据外层算子G1是否为一致模的分类标准,提出了两种n-一致模的构造方法。基于这些构造方法,可构造许多新的n-一致模。作为应用,证明了相关文献中具有连续基础算子的n-一致模的所有分解定理的逆命题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