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10

  • 全选
    |
    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业恢复研究专题
  • 宋瑞, 冯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1-8.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深受新冠疫情冲击的旅游市场,科学研判其复苏潜力、探索复苏之路是当务之急。以中国国内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市场周期理论出发,采用市场弹性测算方法考察重要假日旅游市场表现与国内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对2021年上半年和全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复苏趋势进行预测,并从旅游公共政策安排、旅游企业能动性、旅游行业协会桥梁作用等角度对影响旅游业复苏的因素加以分析。建议加强疫情防控的精细化管理、锚定旅游市场复苏的新契机和新需求实现创新发展、灵活配置和运用政策工具箱,从而为市场复苏提供有效支持。
  • 孙根年, 甘晓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9-20.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快速增长的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旅游恢复成为热点话题。为揭示不同疫情风险区旅游恢复进程,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旅游复苏的关系,提出疫情防控与旅游业恢复的4种博弈模型,并以公路、铁路、航空客运量为旅游人气的替代指标检验模型,最后结合Logistic增长曲线,预测不同案例地客运量恢复情况,并将其作为旅游人气推演旅游恢复。研究发现:(1)从节假日旅游恢复来看,“五一”假期旅游同比恢复率大致为20%~50%,“十一”国庆长假旅游恢复在70%左右,其中海南恢复最快,湖北最慢。(2)从短途旅游公路客运量来看,不同风险形势下各省区恢复曲线各异,最低风险的海南呈V型恢复,疫情“震中”的湖北呈U型恢复,疫情反复的北京、吉林呈W型恢复;长距离的铁路航空客运恢复受疫情波动影响小。(3)基于Logistic增长曲线,分别预测2020年8—12月与2021年4—8月客运量恢复情况,发现海南客运量恢复最快;各省市公路客运量恢复速度慢于铁路、航空。受“就地过年”倡议的影响,各省市2021年1—2月客运量显著下降,但后续恢复速度快于2020年。可见,客运量恢复受制于疫情防控政策,但政策对客运量的影响强度小于疫情。
  • 于立新, 许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21-29.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的旅游沟通是提升旅游者消费意愿的重要策略之一,尤其是后危机时期在危机原发地,目的地旅游沟通有利于消除旅游者决策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消减“恐惧”和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基于334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目的地旅游沟通对消费者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良好的目的地旅游沟通能够降低旅游者决策的不确定性,并显著提高旅游消费意愿;(2)不确定性降低正向影响旅游消费意愿,并在目的地沟通与旅游消费意愿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收入预期对目的地沟通与旅游消费意愿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题
  • 张新成, 高楠, 孙丽伟, 邬超, 王琳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30-42.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31个省(区、市)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要素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借助匹配度指数、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2012—2018年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要素匹配度时空演化、互动作用的演变过程和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 全国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要素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东部旅游发展要素总量占优;(2) 2012—2018年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要素具有一定匹配关系,且呈现扩大态势,中部相对匹配型居多,东、西部则分别以传统村落滞后型和超前型为主;(3) 全国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要素匹配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西部“高-高”片状集聚特征鲜明,而中、东部“高-低”匹配度布局分散,形成了大集聚、小分散,片状和点状并存的空间格局;(4) 旅游发展要素对传统村落互动作用更为显著,两者的互动演变过程是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文化环境和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骆登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43-53.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百度指数所表征的旅游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我国省域旅游信息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整体关系有弱化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旅游信息流的规模、关联及控制效率水平呈明显的“客源地-目的地”二元空间异化结构特征。省域间旅游信息流主要由东部地区外向流出,内向流入我国西部地区,呈现由东到西的信息流向。旅游目的地信息流关联水平由西南部地区向东北部地区递减,旅游客源地信息流关联水平由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递减;目的地及客源地市场旅游信息流表现出集聚化、一体化空间关联发展特征。旅游信息流中转中心呈3级梯度向心分布,各省域在有效利用旅游信息流进行空间辐射关联方面表现出东西强、中部次之、南北较弱的“S”型空间分布特征;我国旅游信息流网络在“客源地-目的地”两个空间维度受到指向明确、强弱差异明显的“推力-拉力-阻力”三方面作用力综合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作用差异。
  • 姜奎, 郑群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54-63.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2000—2017年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空间非均衡特征及模拟动态分布演化过程,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其动力机制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差距最为明显,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三大子群内部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同时也都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3)旅游产业专业化空间非均衡受多重因素影响,一阶滞后项、城镇化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政府干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专业化空间非均衡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专业化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
  • 李姝晓, 程占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64-74.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2011—2017年阳泉市生态系统碳汇与旅游业碳源进行旅游业碳均衡分析,并将阳泉市测算结果与东部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探寻阳泉市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为中西部城市的转型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结果显示:阳泉市生态系统年均碳汇为38.17万吨,其中农田生态系统贡献率最大,但主要依靠较大的农耕面积,而农业生产的低效高耗将影响其碳汇发展;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碳汇潜力,未来能够抵消部分因城市发展而带来的农田碳汇损失。旅游业年均碳源4.19万吨,其中旅游活动是最大的碳源,而旅游交通虽然是主要碳源但碳排放总量很小,和旅游住宿一样,二者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较大;旅游业碳均衡呈现赤字状态,年均-2.04万吨,生态系统能够为旅游业提供的碳汇仅能补偿旅游所产生碳源的51%,阳泉市旅游业是一个碳源产业。
  • 董宝玲, 白凯, 杜涛, 王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75-85.
    PDF全文 ( 4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非遗商品旅游化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实测了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6类非遗商品的旅游化开发利用水平。结果显示:6类非遗商品的旅游化开发利用水平高,其开发利用水平分别为:民间绣活(86.04)、剪纸(85.80)、秦腔脸谱(85.49)、泥塑(84.23)、皮影(84.22)、戏宝盟(83.67);并以指标体系中24个主观问项为游客评价依据,利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法划分了非遗旅游商品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区间,分析了非遗旅游商品属性要素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相应建议。
  • 黄土高原资源评价与生态效应研究专题
  • 刘黎, 赵永华, 韩磊, 韩玲, 王茜, 汤剑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86-97.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IS平台和SOFM模型,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植被固碳作为衡量黄土高原水土热资源的指标,分析2000—2019年黄土高原的水土热匹配度时空变化;基于三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年平均值,在土地资源分区的基础上修正生态功能区划边界。研究表明:2000—2019年,黄土高原水土热匹配度状况整体上升,但不同土地资源分区的水土热匹配度增速以及稳定性存在差异,沙地与沙漠区、河谷平原区以及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热匹配度的增速最大,分别为3.25、2.44和2.43,水土热匹配度稳定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状态。SOFM模型在黄土高原的生态功能区划上表现良好,划分了六大生态功能区,并基于土地资源分区划分了16个子区域,包括植被涵养区、农业生产区、牧业发展区、农牧兼顾发展区和生态脆弱区。
  • 徐振剑, 权鑫, 史红伟, 和继军, 蔡强国, 孙莉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98-105.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不同坡度和雨强作用下坡面土壤侵蚀-沉积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并结合传统的水沙观测分析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黄土坡面初始产流的主要因素,坡度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入渗率、径流动能以及承雨量对产流产生影响。总径流量随雨强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1.0 mm/min雨强时,总侵蚀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在1.5 mm/min雨强时,随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与径流量趋势一致。各坡度下,坡面产流率表现为降雨初期增速较快、后期增速较缓的变化趋势;侵蚀率随着产流率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坡度增加会显著缩短侵蚀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其中1.5 mm/min雨强时表现尤为明显,大雨强和大坡度更容易使径流对泥沙的剥离-搬运-沉积过程达到平衡状态。不同雨强和坡度下黄土侵蚀-沉积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表现为大部分坡度下坡面侵蚀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减弱,且侵蚀-沉积的强弱分区较为明显,其中陡坡度时土壤侵蚀更明显,特别是在坡面的中上部。
  • 杨国婷, 张红, 李静, 郭东罡, 张霄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106-115.
    PDF全文 ( 1 ) 可视化 收藏
    将土地利用模型(RFFLUS)、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型(InVEST)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耦合,分析平朔大型露采矿区1985—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探索其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影响生境质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1)平朔矿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1985—2025年建设用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大面积减少,耕地主要转为林地和草地,林地和水域减少较小。(2)生境质量等级分布与土地利用分布具有一致性,高质量生境主要分布于林地,低质量生境分布于建设用地;1985—2015年生境质量总体略有下降,煤矿开采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25年仍存在生境下降风险,需要坚持生态复垦。(3)影响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是NDVI,其次为煤炭生产能力和GDP;在交互作用探测中,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增强,其中NDVI与GDP的交互作用最大。
  • 杨贺, 马蓓蓓, 钟堃, 薛东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116-125.
    PDF全文 ( 1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地理学对传统社会经济统计类数据源的价值挖掘,促进大数据背景下多源数据的有效对接,在分析我国经济普查数据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经济普查数据应用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和逻辑框架,提出了经济普查数据在时、空维度上的数据扩展路径和多维应用图谱。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普查数据的可获取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差异,地理学对该数据的应用尚不充分,指标上以就业、企业和能源指标为主,应用领域主要在城市、产业、就业、碳排放和土地利用5个方面;在应用路径上,一是通过构建就业空间和产业空间来研究城市空间,二是链接经济普查数据与人口、用地等数据,分析城市或区域发展中的要素耦合关系。基于经济普查数据特点和人地关系研究范式,从时空比较、空间格局、要素综合和数据扩展等方面,提出了经济普查数据的“时间—空间—要素—数据”多维应用图谱,有助于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研究中的“统计数据困境”、大数据与统计数据衔接等问题,为推动研究尺度的精准化和研究领域综合化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