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10
  

  • 全选
    |
    贫困地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专题
  • 王东华,曹小曙,黄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医疗与贫困的作用关系,是探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医疗资源指数与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指标,分析了2008—2017年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77个县域医疗可达性与贫困的时空特征,并通过选取更优的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医疗可达性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差异呈现出前期基本稳定、后期快速增加的阶段性特征。(2)医疗资源指数由整体较低转变为胡焕庸线东南侧较高、西北侧较低的分布格局,医疗资源指数格局得到优化;医疗设施可达性由最初各类型较均衡分布转变为以低值为主体的格局,医疗设施可达性有了较大水平提升。(3)医疗可达性可以有效降低贫困程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县域的医疗资源指数每提高1%会产生0.006%的减贫效应,医疗设施可达性每提高1%会产生0.133%的减贫效应。(4)医疗可达性对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相较于低贫困地区,医疗资源指数具有更好的“亲贫性”。至2017年,医疗资源指数每提高1%,对低贫困地区会产生0.047%的减贫效应,而对高贫困地区会产生0.353%的减贫效应;医疗设施可达性只对低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减贫效应,至2017年,医疗设施可达性每提高1%,对低贫困地区会产生0.083%的减贫效应。提升医疗卫技人员数,可以提高总体的医疗资源指数,进而可以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的减贫成效,尤其是对高贫困地区的减贫成效。此外,提升居民就医便捷程度比提升医疗资源指数具有更大的减贫效应,但仅限于低贫困地区。
  • 谭玮宝,黄晓燕,路改改,吴曼诗,殷江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1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晰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人地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巴山区为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揭示交通可达性对人口分布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1)秦巴山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外高内低、南多北少的总体格局,2000—2015年秦巴山区常住人口数呈现总体减少态势,且外围边缘地区减小幅度与速度更快。(2)秦巴山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受到气温、地形起伏度、到特大城市的距离、县财政支出、县固定资产投资、GDP等因素的共同作用。(3)公路可达性和铁路可达性均对人口数量分布产生正向直接效应,研究区公路可达性和铁路可达性每提高1%,人口数量将分别增加1.96%和1.91%。(4)公路可达性对人口分布还具有间接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县城的公路可达性每提高1%,本县人数增加1.58%。
  • 李尚谦,殷江滨,李继园,付小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28-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秦巴山区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中极具代表性。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从县域尺度入手,研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秦巴山区非农就业增长的时空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非农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秦巴山区非农就业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片区总体就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县区间增长趋势差异较大,豫陕鄂交界区域为就业增量的热点区。(2)秦巴山区县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邻近县的非农就业增长对本县非农就业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3)初始就业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地理与区位因素共同影响秦巴山区的非农就业增长。初始非农就业规模抑制非农就业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医疗卫生水平、到城市的可达性以及平坦的地形条件显著促进非农就业增长。最后,从促进贫困地区非农就业增长角度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蔡童,曹小曙,李涛,王东华,田瑞娟,马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37-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住房建设是涉及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厘清农村住房成本与农户贫困关系,探讨农户住房成本的减贫效应及路径有助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进行。基于2019年秦巴山区——汉阴县农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探讨农村住房成本对农户家庭贫困的影响及住房成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汉阴县农村住房建设成本约为11万元/户,其中农村住房建设政府补助平均约为9万元/户,农户自付住房支出平均为2万元/户。(2)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已经获得较大幅度降低,但相对贫困现象依然较为严重,资金短缺和交通条件落后是贫困山区农户贫困的主要致贫原因。(3)农户住房成本影响家庭贫困状况,农户自付住房支出对家庭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农户自付住房成本越高,农户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越高。降低农户住房成本和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政府补助将有助于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和缩小农村贫困深度。
  • 王武林,林瑶,林多多,杨文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公路交通演化视角,对福建省贫困县经济增长影响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路网连通度和交通优势度来衡量福建省贫困县公路交通的演化,再构建包含交通优势度在内的生产函数模型,探讨2000—2016年交通优势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县的交通优势度整体上处于劣势,大部分贫困县的交通优势度低于全省平均值,贫困县交通优势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小且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和总人口数的增长有利于贫困县经济增长,地形起伏度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由显著为负变得不显著,且影响较小。
  • 交通出行与时空行为专题
  • 朱菁,张怡文,樊帆,范颖玲,RolandBrown,权东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5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拥堵、小汽车依赖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智能手机软件获取西安市286名居民为期1周的通勤数据,并对其居住地、工作地附近建成环境数据进行收集,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探究传统建成环境“5D”要素与其他建成环境要素对6种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作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到市中心的距离、居住地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公交线路条数、附近是否有大专院校及超市便利店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西安市居民选择活动性通勤和公共交通通勤产生一定的影响;(2)工作地建成环境对于居民通勤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影响;(3)除传统“5D”要素外,附近是否有大专院校、社区便利店与部分通勤方式显著相关。此外,个人健康状况对通勤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肥胖人群更倾向于采用小汽车进行通勤,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与政策建议。
  • 张琦,丁昕,王秋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67-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对小尺度经济活动的有效描述功能,以西安市为例,探究轨道交通站域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提出站域范围确定方法并整合城市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业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区位商测度揭示6类业态的站域空间分布整体特征及局域特征,借助二阶偏相关分析研判站域物质空间环境对各类业态分布强度的影响,并解译蕴含的空间分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业态的站域空间分布大都呈现相对全市总体占优的特征,而各类业态的局域空间分布特征又可细分为向心型、离心型和过渡型;(2)在轨道交通站域内,职住空间的多样性促进大部分业态的站域集中分布,开敞空间的开敞度抑制大部分业态的站域集中分布,道路空间的路网密度则仅对部分业态的空间分布产生较弱的正向影响;(3)西安市轨道交通站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有基于强烈实体产业关联的互补性机制、基于空间资源博弈的竞争性机制、基于特定部门非典型需求的有选择支持性机制。
  • 李忠奇,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7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安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共享单车使用意愿的概念模型,检验了服务便捷性与感知风险对共享单车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得出:服务便捷性及其3个子维度(取得便捷性、交易便捷性、后续便捷性)对城市居民的共享单车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γ=0.603,P<0.001;γ1=0.320,P1<0.001;γ2=0.622,P2<0.001;γ3=0.478,P3<0.001);感知风险及其3个子维度(经济风险、隐私风险、身体风险)对城市居民的共享单车使用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γ=-0.537,P<0.001;γ1=-0.448,P1<0.001;γ2=-0.326,P2<0.001;γ3=-0.535,P3<0.001);感知风险的部分中介作用在服务便捷性与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中表现显著,且服务便捷性在感知风险与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明显。
  • 于悦,李钢,金安楠,林喆,尚小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86-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化新零售是城市商服圈与社区生活圈交织的特殊空间场域,其空间布局与选址值得深入探究。基于社区化新零售代表盒马鲜生在成都市12家门店官方服务范围的兴趣面数据及其周边社区、大学、餐饮、超市等兴趣点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析盒马鲜生的空间布局、区位选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都市盒马鲜生在市域空间上呈现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斜A状分布于中心城区中部二环至四环之间,数量呈现“高-低-低”分布;盒马鲜生以“点”状门店与“面”状服务区相结合的形式布局,服务范围形态受到社区布局、道路网络和地貌景观等的影响;区位选择倾向于服务范围内小区分布较多、具有一定基础人流量、地租相对适中、道路交通便捷程度高的商圈边缘或外围地带,地点上主要位于商场负一层;盒马鲜生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其次为大学、企业、园区,主要竞争对手为综合超市、其他新零售门店和餐饮店铺,其规模、商品类型、空间分布等对盒马鲜生布局存在影响。最后,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整合的视角探索了社区化新零售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专题
  • 权鑫,史红伟,蔡强国,和继军,郑明国,孙莉英,方海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98-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降雨过程中如果土体发生沉降将会严重影响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土壤侵蚀监测精度,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问题,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试验土体内插入细钢钎,通过对降雨前后钢钎出露于坡面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试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土体沉降。试验土壤为分别取自安塞和绥德的黄绵土,试验土层厚度30 cm,试验条件包括2种雨强、2个坡长和5个坡度等处理。结果表明:大部分试验条件下两个取样点的黄土降雨前后钢钎出露于坡面的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降雨前后坡面土体发生了沉降,由坡面沉降引起的测量精度可以忽略。因此,在本试验研究中可以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坡面侵蚀沉积进行监测,并可为类似室内土壤侵蚀试验研究提供借鉴。
  • 张城,李晶,周自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107-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足迹理论,结合GIS数据空间化方法,计算分析了渭河流域栅格、行政单元、子流域3种不同尺度下的水足迹人口密度、水足迹经济效益和水资源匮乏程度。结果表明:渭河流域人均水足迹为829.67 m3/人,陕西省的人均水足迹要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农业耗水量最大,高值区位于流域下游西安、渭南附近,工业、生活、生态耗水的高值区均集中在西安市城区;流域平均水足迹人口密度为12.61人/万m3,高值分布在流域东北部和南部秦岭北坡,整体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趋势,西安、咸阳市城区附近的人口承载能力最低;平均水足迹经济效益为49.47元/ m3,流域北部榆林市、中部宝鸡市和西安市城区边缘为高值区,水资源经济效益较高;渭河流域整体水资源匮乏度为0.71,北洛河匮乏度为0.41,水资源较为充沛,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各市的水资源匮乏度均大于1,城区内部水资源压力极大。城镇内部要加强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污水排放;城市周边地区应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加强对水资源的存储。北洛河水系与秦岭北坡水资源压力较小,可适当调用以缓解核心城市水资源压力。
  • 薛东前,居尔艾提·吾布力,刘精慧,代兰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2): 117-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种植多样化指数、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和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趋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陵县农户生计策略类型中典型纯农户很少,兼业户和非农户是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户生计策略结构;不同生计策略农户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差异性,同类生计策略农户在经济收入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农户种植多样化程度呈下降趋势,种植类型逐渐单一化;土地流转对于农户选择生计策略影响较大,土地流转后农户选择非农户生计策略的可能性最高。黄陵县各镇农户从事兼业生计类型是近期农户主要选择的生计策略,增加经济收入是调整生计策略的关键,外出就业是目前黄陵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