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方网站!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10
  

  • 全选
    |
    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专题
  • 王晓华,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华阴老腔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融入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分析老腔在展演中地方性保持与现代性适应的问题。研究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华阴老腔的现代性展演与地方性表述呈现结构化过程,该过程介乎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与旅游业之间,是旅游内生悖论的必然;也是华阴老腔在全球化条件下保持地方性的权宜之策,是现代性与地方性相互嵌入和转换的过程。具体包括:主体上,地方文化精英对官方与民间几方面力量的协调;动机上,自我意识和自我呈现通过旅游凝视对他者认同的响应;内容上,日常生活的符号化与符号化导致的非日常展演;结果上,由时空移植导致的地方性异地表达与非地方展演之间的妥协。
  • 高楠,张新成,王琳艳,张旭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1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中度失调阶段、轻度失调阶段、濒临失调阶段、勉强协调阶段、初级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耦合关系;1993—2016年,两者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均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13年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由强至弱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就业人员数、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乡村旅游景点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乡村旅游人均花费、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数、第一产业占GDP比重。
  • 庞玮,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20-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辨识与案例分析,探讨了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建设模式和内涵结构,并重点说明了田园综合体内涵结构中的乡村性、地方性和创造性呈现,认为田园综合体所呈现的乡村性是其共性,地方性是其个性,创造性是其手段。上述三性既是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未来的关注重点。
  • 资源与环境科学
  • 陆保一,明庆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28-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对2000—2016年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的态势。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滇南、滇中及滇东内部差异变化是造成其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带间差异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显著,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经历了由“双极核心”到“多极核心”的演变过程。影响省域地级市间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服务设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受旅游资源禀赋及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较大,交通通达性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影响不显著。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 李静,高兴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3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基于分组和动态参数设置的差分进化算法。为增强算法在进化前期的全局搜索能力及后期的局部开发能力,设计了一种动态改变精英解选取范围的策略;针对个体特征的不同,将种群按个体适应度值分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自适应缩放因子;为克服算法在进化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交叉概率的自适应设置策略。用30个CEC2014测试函数的仿真实验以及与3种差分进化算法和3种非差分进化算法的比较,说明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寻优性能。
  • 王俊荣,窦霁虹,孙梦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46-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一类受媒体报道影响的具有Logistic人口变化的SIRS传染病模型。首先,计算出模型的平衡点;其次,根据修正再生数得到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得出媒体报道不仅可以加速传染病的消失,还可以降低感染者在总人数中的比例,以及人口环境容纳量越大,感染者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就越低,但最终会趋于一个固定值这一新结论。通过观察感染者在总人数中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发现:人类对传染病的心理反应越大,感染者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就越高。
  • 物理学
  • 解忧,张卫涛,曹松,吴秀,庞绍芳,张建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过渡金属(TM=V、Cr、Mn、Fe、Co、Ni)原子链对AB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BGR)结构和电磁性质的调控规律。所有吸附体系都能够形成稳定结构\[GTMG\]。对于不同TM,V吸附BGR体系最为稳定。对于原子链吸附在BGR不同位置,边缘吸附时稳定性最高。电荷从TM原子链转移到近邻碳原子,形成的离子键有助于增强复合体系的稳定性。TM原子链吸附在BGR不同位置上,导致了不同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形成的复合体系中\[GCrG\]2、\[GCrG\]4、\[GMnG\]2、\[GMnG\]4、\[GFeG\]1和\[GCoG\]2体系具有半金属特性,其他体系具有半导体或金属性质。Ni原子吸附体系的磁矩为零。V原子链吸附在纳米带最边缘位置时磁矩较小,其他位置的磁矩均为零。复合体系\[GTMG\](Mn、Fe、Cr、Co)的磁性较强且其磁矩大小按照Mn、Fe、Cr、Co的顺序降低,原子链中两个不同位置(A类和B类)原子的磁矩呈现明显的边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和磁性均与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边缘效应有关,这种边缘效应带来了丰富的电磁性质,能够扩展石墨烯的应用范围。
  • 牛金荣,秦慧斌,付俊帆,吴霄,吕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6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到更为有效的设计理论,将杯形工具变幅器分为圆锥形变幅杆、圆盘和圆管三部分,利用Mindlin中厚板理论求得圆盘的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的解析表达式,并建立了圆锥变幅杆和圆管的位移与应力函数关系。通过振动单元之间的连续条件以及振动单元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杯形工具变幅器整体的频率方程。基于此理论设计了杯型工具变幅器,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阻抗分析试验和超声谐振试验对设计理论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变幅器的谐振频率与设计频率相符合;试验结果表明,谐振系统的实测频率与设计频率相符合。试验结果验证了杯形工具变幅器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为超声磨削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化学与材料科学
  • 李世荣,李冬妹,凡晓宇,侯诗,胡道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bO2/石墨复合材料为阳极、导电凝胶为阴极,通过对夹层于两电极间的模拟返铅纸质文物进行电化学作用,实现了对纸质文物返铅病害治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过程中,PbO2阳极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将模拟样中硫化铅(PbS)氧化成白色硫酸铅。此电化学过程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被苯二甲酸原位氧化产生荧光所证明。光电子能谱(XPS)揭示了返铅主要成分硫化铅被氧化成硫酸铅(PbSO4)。与传统过氧化氢治理文物返铅病害相比,该方法具有显著的区域可控性。
  • 薛敏,陈明,刘振,李朋娜,刘晓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7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制备了三个具有双吡啶环的希夫碱配体,其中对苯二甲醛双缩烟酸酰腙(terephthalaldehyde bis-nicotinoyl hydrazone,DS2)配体在室温下能够与硝酸银在不同的溶剂中形成刺激响应性的金属凝胶。利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质谱(HRMS)、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详细考察了所得金属凝胶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其可能的结构演变过程。流变学研究显示,DS2-Ag凝胶具有完全可逆的触变性质。此结果表明,简单的希夫碱配体和金属离子可以通过配位作用,在形成配位聚合物的同时将溶剂胶凝,从而形成具有优异性能和潜在应用前景的新颖软物质材料。
  • 生命科学
  • 陈涛,兰旭娥,陈晓宁,尤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8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结合引物步移法测定日本螳蛉Mantispa japonica、汉优螳蛉Eumantispa harmandi和铜头螳蛉Euclimacia badia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螳蛉、汉优螳蛉和铜头螳蛉的全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6 106、15 741和15 899 bp,基因组成和排列与其他已测脉翅目昆虫一致,均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转运RNA基因(tRNA)、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1个长度可变的A+T富集区。蛋白质编码基因除COⅠ以AC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除COⅠ、COⅡ、ND5、ND4以不完整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他基因终止密码子均为完整的TAA。汉优螳蛉的22个tRNA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而日本螳蛉和铜头螳蛉的21个tRNA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仅trnSAGN二级结构缺失DHU臂,在该位置形成1个环。A+T富集区位于rrnS和trnI-trnQ-trnM之间,长度分别为1 281、936和1 092 bp,并在该区域存在一些串联重复序列及1个茎环结构。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数据集,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对脉翅目进行初步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系统树拓扑结构一致,符合以往形态学和分子分类的研究结论,支持螳蛉科的单系性,但不支持蚁蛉科的单系性。
  • 王筱冰,谢李芬,吕明威,刘全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93-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其中分子氧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缺氧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肿瘤患者预后效果等密切相关,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严重受限于肿瘤的缺氧微环境。本文从肿瘤缺氧微环境、缺氧诱导因子、糖酵解途径与光动力疗法的关系等方面就缺氧环境对肿瘤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加强和促进对肿瘤缺氧微环境与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的进一步研究,同时对缺氧环境下肿瘤的光动力疗法治疗进行了展望。
  •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
  • 张晓萍,高贵田,王雪媛,徐雅芬,钟明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99-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究猕猴桃最优榨汁工艺和猕猴桃酒最优二次发酵工艺,以获得最佳的猕猴桃果酒加工工艺。以“华优”猕猴桃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优化、响应曲面优化、感官评价等技术手段,优化确定猕猴桃榨汁过程中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参数,以及猕猴桃酒二次发酵过程中的补糖种类、酵母种类及发酵温度等参数。最优猕猴桃榨汁酶解条件:HC果胶酶0.16 g/kg、酶解温度36.8 ℃、酶解时间8 h,此时猕猴桃出汁率最高,为81.81%;最优猕猴桃榨酒二次发酵条件:选用苹果浓缩汁进行补糖,用香槟酵母18 ℃下进行二次发酵,此时所得感官评定分数最高,为84.5。
  • 体育科学
  • 熊勃,由文华,熊正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109-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SD雄性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QC组)、运动对照组(EC组)和运动加α-硫辛酸组(EPL组),每组8只。第6周最后1天取股四头肌,制备线粒体样品,分别测试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抗氧化指标、表征线粒体功能的标志酶活性,探讨线粒体营养素α-硫辛酸(ɑ-LA)对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与能量代谢标志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C组、EPL组抗氧化酶活性与QC组比较下降(P<0.01或P<0.05);与EC组比较,EPL组抗氧化酶活性上升(P<0.05或P<0.01)。与QC组比较,EC组、EPL组MDA和H2O2含量升高(P<0.01);与EC组比较,EPL组MDA 和H2O2的含量下降(P<0.01)。与QC比较,EC组和EPL组三种ATPase活性下降(P<0.01或P<0.05);与EC组比较,EPL组三种ATPase活性上升(P<0.05或P<0.01)。与QC组比较,EC组功能标志酶活性下降(P<0.05或P<0.01),EPL组功能标志酶活性下降(P<0.05);与EC组比较,EPL组功能标志酶活性上升(P<0.05或P<0.01)。EPL组大鼠运动至疲劳的时间延长30.05%。结果表明,α-LA对运动训练大鼠体重增长无不良影响,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维护作用,可保证线粒体的氧化供能效率,提高大鼠的有氧运动水平,具有较强的抗疲劳功效。
  • 徐祖杰,谷红娣,田振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116-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氢水干预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自噬的影响,将3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210 g,随机分为安静组(C),力竭对照组(EX),力竭氢水组(EH),每组10只。EX和EH组均进行4周反复力竭运动,运动初始速度为15 m/min,每5 min递增5 m/min,至35 m/min,运动直至力竭,5 d/周,共4周。EH组大鼠于运动前30 min给予氢水干预,记录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SDH和CK活性,骨骼肌SOD活性、MDA含量和T-AOC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骨骼肌mTOR、p-mTOR、LC3B-2和P53等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EX组比较,氢水干预后,EH组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和线粒体肿胀程度均明显减轻,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血清SDH活性显著升高(P<0.05),CK活性显著降低(P<0.05),骨骼肌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mTOR和p-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LC3B-2和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氢水干预可显著改善反复力竭运动导致的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过度自噬现象,提高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和运动耐力。